锻件图的制订
制订锻件图的依据是产品零件图及其技术要求。制订锻件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分模面的选择。分模面有平面分模面和弯曲分模面两类。
选择分模面主要应遵循模膛分开,保证锻件能容易地从模膛中取出的基本原则。分模面就是锻模上模模膛和下模模膛的分界面,它沿模膛周边形成的封闭的轮廓线在锻件图上称为分模线。正确选择分模面必须考虑以下主要条件:
1)尽可能选在锻件侧面的中间位置,以便于发现错移、便于切边定位和减少切边残余飞边。
2)具有最佳的金属充满模膛的条件,一般镦粗成形比挤入成形更易使金属充满模膛。
3)力求减少余块和飞边损耗。
4)能简化锻造工艺和减少制模难度。
2.确定机械加工余量和尺寸公差。锻件上需要机械加工的部位,都要在零件尺寸上加放余量,余量的大小根据零件的形状尺寸、加工精度和锻件的精度来确定,加工精度高或锻件精度低的加放较大余量;反之,则可加放较小余量。另外,在锻造中锻件高度上多存在欠压,水平方向上影响尺寸精度的因素较多,因此水平方向的余量应比高度方向适当大些。
3.起模斜度。为便于锻件从模膛中取出,模膛壁上应有一定斜度,通常称为起模斜度。起模斜度分外斜度和内斜度。锻件冷却时趋向离开模壁的部分称为外斜度;反之称为内斜度。因此,内斜度应比外斜度大一级。起模斜度越大,所需的出模力越小,但斜度太大会增加金属材料的消耗和机械加工工时。
4.圆角半径。模锻件的所有部位都不允许有棱角存在,而要做成有一定半径的圆角。锻件上凸角处的圆角半径称外角半径r,凹角处的圆角半径称内圆角半径R。外圆角的作用是避免锻模在热处理时和使用中由于应力集中而引起开裂,内圆角的作用是使金属在塑性变形时易于流动而充满模膛,避免产生折叠,防止模膛压塌变形。圆角半径过小,同样会因影响金属流动而使模膛在受冲击载荷时产生应力集中引起开裂,从而影响锻模寿命;而较大的圆角半径则有利于金属的流动,避免或减小应力集中,提高锻模寿命。但圆角半径不可过大,否则会因圆角处的加工余量减少而影响零件加工质量。
5.冲孔连皮和不通孔。具有通孔的零件模锻时要得到穿透的孔是不可能的,只能得到中间有一层较薄金属的不通孔,这层金属称为连皮。当孔径d≥25mm,冲孔深度不大于冲头直径d时,连皮可以在切边冲孔工序中予以冲掉,而获得带通孔的锻件。
根据工艺设计的需要,可以在锻模的预锻模膛采用斜底连皮,而在终锻模膛采用带仓连皮。带仓连皮最薄部分的尺寸按飞边桥部的厚度和宽度设计。拱形带仓连皮一般用于孔径较大而高度较小的锻件。
对于孔径较小、锻件高度较大不能进行冲孔时,只在锻件上压出凹穴,称为不通孔。不通孔虽可减少金属材料消耗,有利于充满模膛,但对机械加工并不完全有利。
6.锻件的技术要求。凡有关锻件的质量及其检验要求等问题,在图样中无法表示或不便表示时,均应在锻件图的技术要求中用文字说明,其主要内容如下:
1)未注明起模斜度。
2)未注明圆角半径。
3)表面缺陷深度的允许值,必要时应分别注明锻件在加工表面和不加工表面的表面缺陷深度允许值。
4)分模面错移的允许值。
5)残留飞边与切入深度的允许值,必要时应分别注明不同部位残留飞边和切入深度的允许值。
6)热处理方法及硬度值。
7)锻件的直线度、平面度允许值。
8)未注明的尺寸公差数值,或公差标准代号和精度级别。
9)表面清理方法。
10)其它要求。如探伤、低倍组织、力学性能、特殊标记、防腐及包装等。
锻件技术要求的允许值,除特殊要求外,均可按GB12362—90中的规定确定。
7.绘制锻件图的一般规定。
1)绘制锻件图所采用的比例、字体、图线、剖面符号及其画法,按GB131—83标准执行。
2)锻件轮廓线用粗实线绘制;零件轮廓线用双点划线绘出; 锻件分模线用点划线(或粗实线)绘制。
3)锻件尺寸数宇标注在尺寸线的中上方,零件相应尺寸数字标注在该尺寸线的中下方括号内。
4)应标出第一道机械加工的定位基准面,用“√”表示;有要求的还应标出检测硬度的位置、特殊标记的位置。